本報特約評論員肖良志
  26日,國務院召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據瞭解,教育部將主導校園足球,通過設定足球為校園體育必修課、學生足球特長
  將記入檔案供升學參考、發展2萬所足球特色學校、打造完善四級院校聯賽、擴大高校足球運動隊招生規模等多項舉措,夯實中國足球的基礎。
  今後,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在校園足球方面的分工異常明確:前者主導校園足球的普及與發展,後者負責技術輸送與水平提升。大力發展校園足球當然好處頗多,但是,不能因此就把發展職業足球的“寶”全部押在這裡。
  首先,足球進入校園體育教學大綱,對擴大中國足球人口基數能起立竿見影的效果。目前全國每年有270萬學生參與足球活動,到2017年會達到2000萬人。如此算來,只要其中10%的學生經常參加足球運動(小學、
  初中、高中、大學四級聯賽),我們的足球人口就會猛增到200萬,這無疑能夠改變過去“一窮二白”的局面。
  其次,擴大高校足球運動隊的招生規模,能讓足球特長生或者踢足球有天賦的學生,有更好的出路。當然,如果把各職業俱樂部的青少年梯隊納入進來,讓那些到了18歲無法進入職業隊的孩子,能夠進入大學踢球或者深造,這會突破家長認為“踢球無出路”的觀念瓶頸。既讓孩子強體健身,未來的出路又多了,何樂而不為?
  然而,即使上述方面做得很好,也不能把校園足球等同於職業足球,人口基數增加,並不意味著中國足球的現狀就能很快改觀。由量變到質變,需要很長的時間。
  目前校園體系中的師資力量,與競技系列青少年球員的教練員差別太大,根本就無法滿足職業足球所需青少年人才後備的需要。即使各個學校中都配備了職業的足球教練員,因為體育課時間、培訓足球的時間太少,他們也難以得到系統的訓練,專業基礎肯定達不到職業球員後備的要求。所以,中國足協必須幫助教育部門做好技術輸送與業餘水平提高兩個環節,才能真正發揮校園足球的功效。
  所謂技術輸送,就是要讓學校教授足球的老師、裁判員群體更加專業化,在基礎訓練方面別落後太多。所謂業餘水平提高,就是要建立足夠數量的“業餘足球俱樂部”,派遣高水平的職業教練員進駐這些業餘俱樂部,讓那些業餘時間需要提高的學生,到業餘足球俱樂部去訓練。同時,校園足球的四級聯賽尤其是高中和大學聯賽的水平也要扎實提高,唯有如此,才能完成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的有效銜接。  (原標題:校園足球到職業足球還需質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g82ugib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