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高四維 實習生 羅旻《中國青年報》(2014年10月24日07版)
  一所國外高校打出歡迎高中學生申請寄宿中學暨預科的廣告。近年來,國內留學低齡化不斷加劇。李江松/CFP
  兩個月內,發生了兩起留美中國學生跳樓自殺事件。
  當地時間10月16日下午兩點左右(北京時間10月17日凌晨),在位於美國東部巴爾的摩市的名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附近的一所公寓內,來自中國廣州的藝術與科學學院大二學生李揚凱跳樓自殺。
  8月21日,在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以下稱“富樂頓分校”),22歲的林旭(音譯)從校內一座五層樓上跳下。
  錶面來看,兩名學生存在諸多相同點。他們高中起便出國留學,均已在美國獃了4年以上,是近年來增長最為迅速的低齡留學群體中的成員,被稱為“小留學生”。雖然所承受的心理壓力不盡相同,但他們最終選擇了相同的結局。
  這些事件也引發了對年輕留學生群體心理問題和安全問題的關註。怎樣的壓力致使他們輕生,可否避免此類悲劇再發生?
  有理想有情懷的年輕人
  9月20日的一篇英文日誌里,李揚凱寫到自己的抑鬱,“在經歷一段時間的失眠和焦慮之後,我終於看起來像自己了,當然,經過服用一些藥物。我現在不太關註外面的世界了。老實說,我只想做一個普通的、正常的人。但也許不現實,對嗎?”
  這篇日誌不長,在他看來,“沒什麼好讀的,看起來像一些廢話。”
  “獨立、靠譜、謙遜低調、善良、能幹、執行力強”,這是朋友眼裡的李揚凱,在同學小江看來,事情發生得太突然,“完全沒有想到他會這樣”。
  李揚凱中學時期的好友小川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李揚凱成長於廣州市一個中產階層家庭,是家中的獨子。不管他參加社團活動還是出國留學,以及選擇物理專業,父母一直都非常支持,他的家庭很民主。
  他在執信中學讀了兩年高中,是校團委信息部部長,也是執信模聯社、執信記憶社的創始人。
  朋友們記得他電腦能力強,曾經想做IT,後來興趣轉移到物理上。創建記憶社是出於對腦科學、記憶學的愛好。“他在物理學和記憶學方面非常有天賦,一開始只是為方便自己背單詞,後來希望這方面的東西可以幫助更多的人,可以讓大家對有效的學習方法、記憶方法有理解。”小川說。
  在李揚凱20歲的年輕生命里,“模範優等生”的形象是毫無疑問貫穿始終的。
  小川和李揚凱經常在中學宿舍的頂樓徹夜長談,“那時他就很有理想,對人生很有想法和規劃。他後來發現在國內學物理可能有些高深行業學不了,就慢慢決定去國外。”
  升高三前,李揚凱轉學到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所私立寄宿中學,又重新讀了一年高二,兩年後,他拿到了不少大學的錄取通知。2013年5月高中畢業後,他選擇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主修物理。
  物理是李揚凱的志向,小川回憶道:“他很熱愛物理,也立志在學術方面有所成就,以前也說過想努力拿諾貝爾獎,為華人爭光。他選專業時也跟我討論過,他本身能力很強,其實可以選擇一些名氣更大的學校,但是選擇了現在的這個大學,因為這個大學的物理很有名,在全球都屬於頂尖。”
  也正是升入大學後,小川漸漸發現李揚凱的些許變化,在偶爾的網上交流中,李揚凱常談到學業上的壓力。老友們則安慰他,為他鼓勁加油。
  他們最後一次見面是今年暑假,李揚凱回國後與幾個好友敘舊,“我覺得那個時候他的精神就不是很好,有點兒低落,但是言語中還是表現出了對物理或者學術的熱忱。”小川回憶。
  “他是個有情懷有理想的人。”雖然已經“物是人非”,但小川能理解李揚凱,“他站在比別人更高的地方去學習,難免孤獨。學物理的人不多,志同道合的人也挺少的。甚至國外身邊的同學對他也有種敬而遠之的感覺,有同學戲謔稱他‘教授’,雖然他也覺得挺無奈尷尬的。”
  9月25日清晨6點42分,李揚凱在臉書的個人主頁上接連發了兩條信息。這似乎是一種異象的開始。
  “如果你試圖尋找一個你願意聽他說話的人,那麼主頁上的這個人是你要尋找的。請在這裡留言或者發郵件給我。”“如果你認識我,請不要太驚訝。除非是一段正式的或者長時間的談話,在這裡留言就可以了。”他寫道。
  臉書的上一次更新是1月19日,他過完20歲生日後不久。新浪微博的更新則停留在1月30日,發佈的內容最多的是關於科學和電影類的。李揚凱愛好看電影、體育和玩游戲,他曾在臉書上說,“兩天看了十部電影”,但這些愛好未能幫助他完全排解心理壓力。
  在日誌的最後,李揚凱寫道:“我所能做的,只是過一個正常的生活,上學、做作業、在校園裡溜達。每天都快樂沒有看上去那麼容易,但還能做什麼呢?我相信事情會朝著本來的方向發展,那就足夠了。”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校報》網站報道,目擊者對警方說,李揚凱獨自爬上了屋頂往下跳。巴爾的摩警方發言人表示:“警方仍在調查,但看上去似乎是一起自殺案。”
  自殺事件發生以後,該大學負責學生事務的副教務長索倫伯格和主管學生生活的系主任馬丁內斯向全校學生髮出一封電子郵件稱,每一個認識瞭解喜愛李揚凱的朋友和家人以及整個約翰·霍普金斯社區都為李揚凱的離世感到震驚且惋惜,希望每個人可以彼此依靠,依靠家人,學校的資源也為各位開放。
   被邊緣化的留學生
  根據《世界日報》的數據,自2005年至2013年的8年間,赴美中國留學生人數從6.2萬人次增長到23.5萬人次,增長了近3倍。其中,本科留學生增長了近10倍。增幅最大的是赴美就讀私立高中的小留學生,從2005年的65人至2013年的23795人,增幅高達365倍。
  另一位小留學生林旭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的一個單親家庭,從小由母親撫養。林旭的母親是工薪階層,但仍將林旭送往美國讀書。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僑務領事曾表示,林旭是家中獨子,和家裡的關係並不是很好。
  加州當地媒體報道,林旭曾就讀於富樂頓分校擴展教育計劃的英語培訓班(ESL),這是針對母語非英語並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專業英文課程。只要提供高中畢業證書,就可以申請該課程,如果考試通過,學生可繼續在富樂頓分校就讀本科。這一課程為期兩年。
  當地媒體稱,林旭沒有通過英語測試,並且沒有參加補考,富樂頓分校在一年前將他的學生身份終止。林母由於無法負擔林旭的生活開銷而一度停止寄錢。在美國,他成了“黑戶”,曾經打過零工,勉強維持生活。
  “可能是因為沒有讀到大學‘無顏見江東父老’,或者家裡有壓力,認為連本科學位都沒有拿到,回國後很可能找不到工作,還不如在美國打工賺錢多。”當地媒體援引知情人士表示。
  中國青年報記者向富樂頓分校的媒體聯絡部主任去函採訪,截至發稿前,未收到回覆。
  與李揚凱不同的是,林旭並沒有留下太多個人記錄。不管在新浪微博、人人網等中文社交網絡或者臉書等英文社交工具上,記者沒有查詢到他的任何個人賬號,甚至沒有查到任何朋友的悼念。
  儘管時有新聞出現,留學生、尤其是低齡留學生的海外生存狀況並不被大眾所知。自殺的事例正日趨增加。
  僅美國加州,2012年以來,有報道的自殺案件就有4起。此外,2012年,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發生一例,堪薩斯州安保利亞大學發生一例。2014年2月,新澤西州史蒂芬理工學院發生一例。
  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和無法適應留學生活所造成的心理負擔最終引爆了這些自殺事件。
  其中,學習壓力壓在大多數留學生身上,不管優等生或是成績差的學生,來自世界範圍內的優秀同輩的壓力無疑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上述麻省理工學院學生就曾在博客上感覺不如西方學生,她認為自己“唯一的優勢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學們不光工作認真勤奮,並且十分高效和考慮周全。不光學業和工作的專業程度讓我無法勝出,而且我發現他們很會說話和做人。他們知道什麼時候該說什麼,知道如何不動聲色地達到他們的目的”。
  經濟壓力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雖然“富二代”、“官二代”一直是留學大軍中的主力,近些年,來自工薪家庭的留美學生同樣大規模增長。
  對這些學生來說,美國高校昂貴的學費對於整個家庭是不小的壓力。一位離世留學生就曾在他最後的留言中寫道:“如果可以不管家裡再要錢了,那該有多好。”
   專家:低齡留學需具備三種基本能力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不管是家庭還是學生個體,都存在著不瞭解國外教育環境盲目留學的情況。因為沒有準備,出國留學遭遇了各種問題。這需要給家長孩子提個醒。”
  熊丙奇直言:“不要盲目隨大流,因為他人出國而出國,或者因為他人發生事故就不敢出國。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個充分規劃。現在很多留學都是自費,每年15萬元、20萬元,不顧及家庭經濟狀況,也會造成很大壓力。”
  “再者,要正確認識國外,到國外留學並不輕鬆,不能把留學當做逃避手段。出國留學要求更高的能力素養,在國外遇到各種問題、不適應國外生活其實很正常,回國不就好了?有的人覺得回來丟臉、回不來,這種觀念應該轉變。學生、家長不要害怕被人說,學不下去就回國,不要在外面死扛。國內的輿論環境也需要改變。”熊丙奇分析。
  而從心理狀況來看,北京工商大學心理素質教育中心主任林永和判斷:“在如今心理年齡滯後成為一個社會現象的時代里,生理成熟而心理不成熟的人群可能比成熟的人更容易出現問題。”
  在林永和看來,出國留學的這些低齡留學生屬於“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他們在生理、言行上成熟了,但是心理還不成熟”。
  他認為,留學能力至少包含三點:首先,要有生存力,也就是自理能力、調節能力,可以自我照顧;第二,要有學習力,有求知欲望和自學管理的能力;第三,要有適應力,包括對社會的適應,對環境、語言、人際的適應,面對問題、挑戰的能力,包括目標的適應等,要清楚留學是為了什麼。
  林永和認為,滿足這三點,才具備了留學能力,這是先決條件。如果家長準備送孩子留學,必須著重培養這三種能力。
  林永和建議,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必須馬上調整,調整孩子也調整環境。該回來就回來”。
  對於具備了三種留學能力的留學生,林永和提出了更加詳細的應對心理問題的建議:“第一,家長陪伴成長、陪讀,時刻關懷密切關註;第二,不在身邊可以網上溝通交流、解決問題,溝通中啟發自助;第三叫做委托關愛,如果海外有親朋好友,有能力的,可以請求委托關愛,還可以向社會、老師請求幫助。要觀念轉變,如果有問題解決不了,要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
  本報北京10月23日電  (原標題:壓垮小留學生的最後一根稻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g82ugib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